资讯 热点 聚焦 探测 工具 行业 公司 行情 市场 招标
您的位置: 首页>资讯 > >正文
2023-05-14 13:52:57 来源:文汇网

5月5日最后一讲海报(系列介绍请见文末链接汪卫华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9世纪西方学界发起了“民主”大讨论,其概念逐步转型为一个整合性复合体,成为现代政治观念的代名词。而今天,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由中国人文社科学界发起甚至辐射至海外学术机构的这场讨论颇有19世纪对“民主”概念性质。

在这样的氛围中,5月5日,天津师大的“现代化公开课”五讲进入了最后一讲。与前四讲抽象的关于现代化理论的分析不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庞金友落脚到当前欧美现代化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在诸多层面,我们已和西方发达国家一起进入平行发展态势,”因此,无论从大国竞争格局、复兴中华民族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建构角度,西方现代化的进程,对中国式现代化皆有“借镜”之效。

5月5日晚,庞金友直播讲座截屏 李念摄

中西深度交融是中国观察西方的前提

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庞金友认为,当我们在讨论现代化的时候,要区分我们在讨论何种意义上的现代化。在学界,现代化有很多的争论,其本身是一种多维性的存在。因此庞金友认为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观念、技术等若干个维度,同时也包括各个领域、各个群体的发展和提升。这就意味着现代化存在差异性。对一个国家而言,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化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对同一个时间断层而言,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现代化使命、责任和目标。

当然,现代化虽然呈现诸多个性化特征,但它背后的前提却是现代化本身具有普遍性特点。庞金友认为,过去70年中西现代化历史演进的逻辑表明,当前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议题的相关探讨,仍需要继续观察和反思西方。

上图:西方学者对现代化道路的观察得出差异化结论

下图,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仍需要观察西方的理由之一,近20年中西进入“相同的时代境遇”

庞金友分析认为, 1949-1979年这30年,中国处于建国时期,制度初创,百废待兴。当时的西方则处于战后的恢复重建时期。1979-1999年,中国掀开了改革的大幕,西方社会则进入反思阶段,保守主义风潮兴起。进入21世纪的前20年,中国进入高速发展期,西方则进入矛盾复发期。在中国70年的现代化探索中,前30年中西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接触,紧接着的20年中西从接触到全面交流和互动。而到了晚近的2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一个深度交融、共享“相同的时代境遇”的阶段。

出现“贫困陷阱”,社会结构从橄榄型进入双钻石型

庞金友认为当下西方现代化所面临的冲击与挑战主要来源于五个领域——经济、政治、文化、观念和技术。“当下西方国家正在面对、正在着手处理五大挑战。”

首先是要破解经济不平等的困境。庞金友收集了大量相关分析,认为当前欧美各国尤其是美国的经济不平等现象已经非常严重。这种经济不平等集中表现为收入差距日益明显、中产阶层持续萎缩、阶层固化初具规模,“你穷是因为你穷”的贫困陷阱业已显现。比较1965-2015年美国家庭收入可以发现,只有顶层的5%的家庭能看出在增长,而中、下层的80%几乎看不到家庭年收入的增长。从1970年代到当下,底部90%的家庭甚至已经出现负增长。

上图:120年间,美国90%人群和顶端1%人群的财富配额对比,持平状态出现在二战后罗斯福新政未进入凯恩斯时代,1990年代小政府时代,1%的财富又开始上升

下图:双钻石结构格局的成分构成,20%的特权阶层和80%的新工人阶级

根据厄尔·怀松在《新阶级社会:美国梦的终结?》一书中的观点,西方世界一直引以为豪的橄榄型和纺锤形社会结构已经消失,中产阶级迅速萎缩。当前的社会结构已经呈现出双钻石型的格局。20%的特权阶层和80%的新工人阶级为框架,一个新的阶级社会正在形成。

激进政治冲动加剧:民粹政治、身份政治、极化政治交织

面对经济不平等,不仅是理论界亦或是民众本身,都没有足够认识。庞金友介绍说,西方盎格鲁-萨克逊-新教传统氛围下“一定程度的经济不平等”被认为是无需关注的。如“库兹涅茨曲线”和“涓滴效应”等理论皆支持这一观点。部分欧美民众更多会关注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而鲜在关注收入财富的差异。

“库兹涅茨曲线”和“涓滴效应”等理论均认为无需关注“一定程度的经济不平等”,市场自动会调解

庞金友分析,从政治和社会影响的角度来看,经济不平等会加剧政治极化,因为不平等会产生贫富两大阶层及其代理人之间的战争和对抗。经济不平等也会导致财阀政治抬头。现有的研究表明,相比富人群体,穷人群体的行动力、影响力、参与力等能力较弱;反之,富人群体拥有更强的行为能力、更大的对政治的影响能力,与此同时,政治体系和现行政策对富人群体的回应也更为积极和主动。

经济不平等还会导致民粹主义的泛滥、身份政治的崛起和政治信任危机。一个政府如果让它的民众裂分为贫富两个阶层,且彼此之间冲突、对立,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必然会遭到冲击。

上图:激进政治的种类

下图:极化政治会导致各种可怕的后果,如信任危机升级等

庞金友将民粹政治、身份政治和极化政治划归入激进政治的范围,认为如何克制激进政治的冲动是欧美各国现代化遭遇的第二大挑战。他认为,激进政治打破了传统政治的温和、理性和协商的传统和风格。以当前美国为例,特朗普上任、就职4年、特朗普与拜登的斗争,包括现在特朗普所遭遇的司法诉讼等,“这一幕幕我们都有点不太能够理解,就是因为激进的政治掺杂了太多情感、情绪等非理性元素。”民粹政治、身份政治再加极化政治,让传统政治面目全非,风雨飘摇。

“反智主义”高涨: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领域渗透

“‘反智主义’首先反的是专家,尤其是带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当下社会特别吊诡的场面是,随着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依赖于专家和知识分子,然而,现实情形是越依赖,普通大众却可能越憎恨。庞金友分析,之前人们对知识分子做玩笑式的嘲弄,那是因为人们不需要他们;现在人们憎恶知识分子,恰恰是因为人们太需要他们了。

上图:“反智主义”在各大领域均有体现

下图:反智主义兴起的历史传统和时代诱因

反智主义在各个领域都有表现。

在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普通民众对政治精英的不信任,对错误决策的嘲弄和反对。

在文化领域,主要表现为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轻视和反感;文化生活被垃圾思想和娱乐文化所充斥;公共生活的愚蠢标准不断下降。

在思维方式领域,主要表现为标新立异的自我中心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盲目反对一切常识;闭目塞听,用情绪代替思考,拒绝理论交流与沟通。

在教育领域,主要表现为怀疑高等教育,忽视通识教育,重视实用教育,鼓吹新一轮的“知识无用论”。

庞金友强调,西方面临的“反智主义”容易引发一系列的政治后果。反对精英自然也就会反对精英的聚集地——政府,所以反智主义将引发政府信任的危机。同时,反智主义把普通民众视为政治的中心,营造“后真相”的氛围,也会使政治极化更为严重。而民粹主义在反智主义的推动下,也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新技术革命的狂飙:警惕“数字利维坦”和算法歧视

数据的力量会否成为引发新一轮社会和政治后果的诱因?

庞金友认为,数据正在全天候、无间隙、不间断地记录着每一个现代人r 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悲欢恶喜、所思所想。数据既能够记录,也能够素描,甚至能预测,它势必对政治社会带来结构性的影响。数字安全、数字不平等都已经摆上台面。

数字垄断会从政治操控渗透到思想控制,出现“没有思想的世界”

庞金友还提到了“数字利维坦”和算法歧视。数字的赋权功能在政府内外同时打造出两个超级权威。推特与澳大利亚政府的冲突、马斯克对俄乌冲突的影响,都在表明:拥有数据的个人或公司,完全可以直接干涉主权国家的传统事务,影响甚至左右地区的走向。

在庞金友看来,数字巨头掌握着相当大的权力,从数字垄断到权威建构到议程设置,再到政治操控,乃至思想控制,已经在实质介入政治生活。“西方现在日益走向了一个没有思想的世界,而始作俑者就是这些掌握数字技术的科技巨头。”

当人类退出历史舞台:人工智能政治会否来临?

在新技术的发展背景下,庞金友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比较悲观。他认为人和机器的关系注定是一个悲剧结局。

最初的阶段是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介入、影响和参与政治,此时人是主体,人工智能只是一种技术辅助的手段。当下我们是处于这个阶段。到了下一个阶段,随着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同程度越来越高,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越来越提升,终有一天人工智能将突破这个“奇”点。作为一种拥有独立意识、自我观念和自主学习的智能机器,这时候与人的差异已经很难区分清楚了。

到了这个时候,智能机器已经意识到人类与它们是两个独立存在的群体,而人类相对于这些智能机器,其短板和弱势是非常明显的。这个时候人类可能就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么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要么沦为机器的辅助工具,或者与机器融为一体。无论如何,以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来看,机器、机器人主宰这个世界的结局早晚会出现。

AI政治的推演得出,最终会出现“一切为了机器”

按此逻辑,庞金友曾做过一个AI政治(人工智能政治)的逻辑推演。按照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人机关系模式与力量对比、人工智能介入政治的程度、政治的目标与宗旨等五大指标,从初始、成熟、高级到终结阶段,后人类时代或者叫机器时代的出现就是必然的。

与谈人天津师大高景柱提问五大挑战间的内在逻辑,庞金友认为经济不平等是轴心 李念截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我们目前不再只是充当西方的学生,庞金友认为,当前欧美各国现代化所面临的这些挑战,有些我们也正在面对,有些将来可能会遭遇,有些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生。然而,既然我们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那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也必然遭遇仅属于自己的“中国式困境”。

当前大变局时代的现代化进程,内含冲突性、求变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等元素和特征。中国未来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一个开放的世界,整个世界的繁荣和富强也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国。

文末链接:

李里峰:“只有先后并无低昂”,中国对现代化的百年探索

汪卫华:回到历史处境,辨析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兴勃反思

作者:童毅影 李念

照片:来自演讲者PPT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