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热点 聚焦 探测 工具 行业 公司 行情 市场 招标
您的位置: 首页>资讯 > >正文
2023-05-01 23:16:25 来源:哔哩哔哩

据希腊伪史,塞琉古王国建立后,位于当今阿富汗一带的希腊人闹分裂,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奴隶制国家,首都巴克特拉(今阿富汗巴尔赫)。这便是巴克特里亚王国,又称“中亚希腊王国”。据此,某些专家宣称,“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希腊文明”源源不断地影响了中国的方方面面,“希腊化”到了中国腹地,连秦始皇的兵马俑都是在希腊人指导下做成的。


(资料图片)

希腊伪史宣称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就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地----大月氏国的地盘;大月氏占领前,这里叫做大夏。

据中国古文献,大夏与月氏长期为邻,一直生活在中国的西北地区。

《逸周书·王会解》附《伊尹朝献·商书》,商朝立国之初,根据商汤的旨意,伊尹对四方来朝的贡品提出要求:

“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戎翟、匈奴、楼烦、月氏、孅犁、其龙、东胡,请令以橐驼、白玉、野马、騊駼、駃騠、良弓为献。’”

这就是说,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初期,大夏、月氏、匈奴便同时存在与中国的北部地区,并且纳入了商朝的朝贡国范围。

距今,已经三千六七百年了。

到了西周立国之初,大夏的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

据《逸周书·王会解》,西周建立后,位于周王朝西部地区前来朝贡的国家有:

“其西,般吾白虎;屠州黑豹;禺氏騊駼;大夏兹白牛。犬戎文马,文马赤鬣缟身,目若黄金,名古黄之乘。”

在周王室的文献中,大夏与月氏(禺氏)、犬戎并列,被周王朝列为西部属国。我们知道,月氏(禺氏)、犬戎一直是位于西北地区的群体。

在春秋时期,大夏的活动,也出现在《管子》之中。

《管子·封禅书》:

“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

《史记·封禅书》也记录了这一点:

“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

二者所述的是同一件事。

管子时期,齐桓公曾经率兵西进,征讨大夏,越过沙漠地区,并取得胜利。齐桓公将这次胜利,列为他具备封禅泰山的重大业绩之一,也说明这是一次劳苦功高的战争。

在《山海经·海内东经》,中,大夏被给出了较为明确的地理位置:

“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由此可知,此时的大夏,位于当今中亚地区,大致在葱岭西部。

到了汉朝初期,大夏的地理位置又发生了变化。《史记》: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

在汉朝文景时期,大夏迁到了当今阿富汗北部地区,即后来的大月氏所在地。

不难看出,大夏进入中国史籍,从商朝初年到汉武帝时期,长达1500年时间。

稍加整理便知,大夏原本位于中国的西北部,长期与月氏、匈奴等为邻,一直同为商、周朝廷的附属国。

在中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春秋时期,大夏曾经较为强盛,一度在西北草原称霸,骚扰中原。后来,秦穆公“称霸西戎”,大夏被击败,不得不西逃,进入中亚地区。后来因为某种压力,翻越葱岭定居于今阿富汗北部地区。

其迁徙路线,与大月氏基本一样。

大夏、月氏相互之间十分熟悉,所以,大月氏没有费什么气力,便顺利实现了对大夏的统治,并融为一体。其实,他们的之间的相通之处,实在太多。

《史记》:

“大夏……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余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

大夏的风土人情与大宛差不多。《汉书·西域传》:

“大宛国,……土地风气、物类民俗,与大月氏、安息同。”

大宛的风土人情与大月氏、安息相同。

我们谈到过,安息也是大月氏的一支创建的。《汉书·西域传》:

“大月氏国,……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钱货,与安息同。”

“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

由此可知,大夏的民俗,与大月氏是一样的;大夏的语言,与大月氏是相通的。

这就证明了先秦文献关于大夏、大月氏的关系是可靠的。

这正是汉武帝不断遣使西域的主要原因之一。《史记·张骞传》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欣以骞言为然。”

张骞告诉汉武帝,包括大夏在内的西域大国,它们的文化与中国相近相通。这大大地激发起了汉武帝不断探索西域,“威德加于四海”的热情。

我们知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朝代。在商、周朝廷的文献中,称一个群体为“大夏”——不仅是“夏”,而且是“大夏”,这是十分值得我们注意的。

我们知道,在先秦文献中,“夏”,就是中国的代名词。如《论语·八佾篇》: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又如《孟子·滕文公》: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汉朝建立百余年后,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才重新发现一个可以称之为“大夏”的国度。

在强调夷夏之防的汉武帝时期,对于外国国名,无论是音译,还是意译,都不可能随意使用“夏”字。

唯一的可能,“大夏”不仅和匈奴一样原本是夏后氏之苗裔,而且是最正统的那一支。否则,商周朝廷没有理由称他们为“大夏”,汉朝更不会再一次予以确认。

无论如何,大夏与“希腊”毫无关系。

事实上,大夏被称为“巴克特里亚王国”,是西方“考古学家”,通过“铸币造史”,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

标签: